-
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是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山戰敗后降清做了俘虜,傳聞被殺,崇禎為起痛苦祭文。后投降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官職太傅、太保、少師、太子太師。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采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對于清朝,洪承疇在朝廷的功勞極大。洪承疇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干,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干。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干之余,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
-
毛澤東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如何發現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并探索和成功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他在新中國成立后頭三十年社會主義建設中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取得哪些成就?他因何偏離了實事求是這一黨的基本思想路線,最終導致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及由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毛澤東傳》將站在21世紀新的時代起點上,在對歷史的回溯與對未來的展望中,以全球的國際視野,闡述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以及世界民族解放事業與社會主義運動所做的重大貢獻,深刻揭示毛澤東和毛澤東主義構成了中國乃至全球社會主義歷史的核心,也是上個世紀社會改革以及現代化歷史的核心的崇高歷史地位。
-
上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燃起熊熊戰火,新中國面臨唇亡齒寒之虞,千鈞一發之危。鐵骨錚錚的毛澤東毅然作出了選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鐵血男兒毛岸英,以非軍人身份主動請纓,奔赴戰場,幾十天后為國捐軀。忠魂一縷飄天外,馬革裹尸尸未還。強敵當前,慨然送子上前線的毛澤東是英雄。挺身而出,棄安逸而赴艱險的毛岸英是英雄。彭德懷:毛主席把他的兒子托付給我,我怎么向他交待喲!周恩來:岸英的犧牲,對黨,尤其對主席,都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毛澤東愴然嘆道:怎能不想呢?他是我的兒子啊!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8歲時,由于母親楊開慧被捕入獄,毛岸英也被關進牢房。楊開慧犧牲后,地下黨安排毛岸英和兩個弟弟來到上海。后來,由于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毛岸英兄弟流落街頭。他當過學徒,撿過破爛,賣過報紙,推過人力車。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蘇聯學習。在蘇聯期間,他開始在軍政學校和軍事學院學習,以后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曾冒著槍林彈雨,轉戰歐洲戰場。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毛岸英遵照毛澤東補上勞動大學這一課的要求,在解放區搞過土改,做過宣傳工
-
粵語《洪承疇》出身望族后裔,是武榮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孫,屬東軒五房,書香門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輩,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曾祖父洪以詵,庠生(秀才)。祖父洪有秩,貢生。文章有名氣,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遺腹子洪啟熙(字爾朝,號幼跡公),就是洪承疇的父親。戴氏孝事姑婆,撫孤成長,被朝廷表節孝烈女,累贈一品夫人。父洪啟熙也中秀才,性格莊重,以至孝名聞鄉里。娶妻傅氏,是名門閨秀,教子極嚴。生子三,長承疇,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畯是名聞泉郡的書法家。